简单看看

【真-极简爬坡式强化学习入门(代码现编,PyTorch版)】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Gq4y1v7Bs/?p=2&share_source=copy_web&vd_source=ec8629ab079093aa739549702649bab1

一些学习路径

In short, imitation is good and you have to do it initially. But once you’re bootstrapped enough, if you want to beat the teacher you must do on-policy RL and play to you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:) jason wei的博客 所以说按照猛猿所说的路径,大概就是先看李宏毅的强化学习课程,再直接摁看 openrlhf 的代码实现就可以入门 rl 了。 蘑菇书入门强化学习 https://datawhalechina.github.io/easy-rl/#/chapter1/chapter1 动手实现强化学习补足代码

一些高观点,例如变分法与欧拉-拉格朗日方程,比如哈密顿方程等,和强化学习路径优化等相似之处。

好的,这是一个非常深入的技术问题。我们来详细地、从数学层面解析 PPO 和 GRPO 的区别,以及 GRPO 做出的核心改进。

简单来说,PPO 是一种通用的强化学习算法,而 GRPO 是 PPO 针对大语言模型(LLM)推理任务的一种专门优化和变体。它们的核心哲学——通过限制策略更新幅度来保证训练稳定——是一致的,但实现这一点的具体“参照物”和计算方式完全不同。


Part 1: PPO (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) 的数学原理

PPO 的核心是为了解决传统策略梯度(Policy Gradient)方法中,更新步长过大可能导致策略“崩溃”(即性能突然大幅下降)的问题。

目标:最大化一个“代理”目标函数(Surrogate Objective Function),这个函数通过一个**裁剪(Clipping)**机制来限制新旧策略的差异。

PPO 最关键的数学公式是它的裁剪代理目标函数 L_CLIP(θ):

让我们拆解这个公式:

  1. :概率比 (The Probability Ratio)

    这个比值衡量了在新策略 π_θ 下采取动作 a_t 的概率与在旧策略 π_θ_old 下的概率之比。

    • 如果 r_t(θ) > 1,说明新策略更倾向于这个动作。
    • 如果 r_t(θ) < 1,说明新策略不太倾向于这个动作。
  2. :优势函数 (The Advantage Function) 估算了在状态 s_t 下,采取动作 a_t 相较于平均水平(由一个叫做“价值函数” V(s_t) 的东西来衡量)有多好。

    • 如果 ,说明这个动作比平均要好,我们应该鼓励策略更多地执行它。
    • 如果 ,说明这个动作比平均要差,我们应该抑制策略执行它。
  3. :裁剪函数 这是 PPO 的精髓。它强行将概率比 r_t(θ) 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区间 [1-ε, 1+ε] 内(通常 ε 是一个很小的数,比如 0.2)。

  4. :取两者中的较小值

    • 当优势 时(好动作):目标变成了 。这意味着,即使 r_t(θ) 变得很大(策略更新过猛),目标函数的值最多也只能是 (1+ε)Â_t。这防止了对好动作的过度奖励,避免策略更新步子迈得太大。
    • 当优势 时(坏动作):目标变成了 (因为负数取 min 等于正数取 max)。这意味着,即使 r_t(θ) 变得很小,目标函数的值最多也只能是 (1-ε)Â_t。这防止了对坏动作的过度惩罚

PPO 总结:PPO 的更新是基于单个动作的好坏(),并通过裁剪概率比 r_t(θ) 来确保更新是保守和稳定的。它的参照物是价值函数 V(s)


Part 2: GRPO (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) 的改进

GRPO 认识到,对于 LLM 来说,“动作”不再是单一的、离散的选择(如游戏中的“向左走”),而是一个完整的、连贯的文本序列(一个完整的回答)。用传统的优势函数 来评估这样一个复杂的“动作”非常困难且低效。

因此,GRPO 做出了根本性的改变:它不再将一个回答与一个抽象的“平均水平”(价值函数)进行比较,而是将一组候选回答相互之间进行比较。

目标:让模型学会生成相对更好的回答。

GRPO 的核心数学改进在于优势函数的重新定义

假设对于一个问题 q,我们让当前策略 π_θ 生成一个**组(Group)**的 K 个不同回答 {o_1, o_2, ..., o_K},并为每个回答计算一个奖励 {r_1, r_2, ..., r_K}

GRPO 的优势函数 Â_i 定义为:

让我们拆解这个新的优势函数:

  1. 参照物变了:这里的优势不再是 r - V(s),而是 r_i - mean({r_j})。也就是说,回答 o_i 的优势是它的奖励 r_i当前这组回答的平均奖励的差值。
  2. 动态基线:这个基线(平均奖励)是动态的、经验的。它完全取决于当前模型在这一次采样中生成的其他回答是什么样的。这使得算法能够非常灵活地适应模型能力的变化。
  3. 归一化:除以标准差 std 是一个标准操作,它使得优势值更加稳定,不受奖励数值范围的影响。

GRPO 的最终目标函数与 PPO 形式上类似,但其内部的 r_t(θ)Â_t 的含义已经完全改变:

  • r_i(θ) 是生成回答 o_i 的新旧策略概率比。
  • Â_i 是上面定义的组内相对优势

GRPO 做出的改进总结:

特性PPO (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)GRPO (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)
分析单元单个 状态-动作对 (state-action pair)一组完整的 候选回答序列 (group of output sequences)
优势计算动作价值 vs 状态价值
A(s,a) = Q(s,a) - V(s)
样本奖励 vs 组内平均奖励
A_i = r_i - mean({r_j})
比较基线需要学习一个独立的价值函数 V(s) 作为基线使用同批次样本的经验均值作为动态基线,无需额外模型
核心思想这个动作在绝对意义上有多好?(相比于平均水平)在生成的这些回答中,哪个相对更好
适用领域通用强化学习(游戏、机器人控制等)专门为大语言模型对齐/微调设计

打个比方

  • PPO 就像一个老师根据一个固定的评分标准(价值函数 V(s))来给每个学生的单道题目打分。
  • GRPO 则像老师让全班同学写一篇作文,然后在这些作文中进行比较和排名,找出写得最好的几篇,并告诉大家要向它们学习。这是一种“内部竞争”和“择优学习”的机制,更适合评估和提升复杂、开放式的生成任务。